“股东如何相处”这个问题,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是门大学问。很多人觉得,股东不就是把钱投进来,等着分红,然后跟着董事会点头就行了吗?其实远不止于此,尤其是在公司发展过程中,股权结构、决策分歧、利益冲突,这些都能让原本和谐的股东关系变得剑拔弩张。
我见过太多因为股东之间沟通不畅,甚至互相猜忌而最终导致公司运营停滞不前,甚至直接关门的案例。这倒不是说股东必须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兄弟,而是说,大家最起码得建立一种基于信任和共同目标的“连接”。想想看,一个公司,如果股东之间连基本的坦诚都没有,怎么可能形成有效的合力?每次开会都像是在打一场“心理战”,那效率可想而知。
很多初创公司,早期股东都是朋友或者合作伙伴,关系比较好,事情也容易说开。但随着公司股权越来越分散,或者有新的战略投资者进来,情况就可能变得复杂。这时候,如果大家对公司的发展方向、利润分配、甚至是日常管理决策都有不同的看法,而又没有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,或者说,就算有渠道,但没人愿意真正敞开心扉去谈,那问题就出来了。
我接触过一些比较成功的公司,他们的股东之间,即使不天天见面,也会有定期的沟通机制。不是那种走形式的年报会,而是真正坐在那里,把问题摆上台面,认真讨论。比如,有的公司会定期组织股东大会,但同时也会有一个小范围的股东代表沟通会,提前把一些敏感议题沟通透,这样在正式会议上就能更聚焦,效率也高。关键是,大家愿意听对方的想法,即便不同意,也能找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折中点。
说到决策分歧,这是股东之间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。比如,一个股东觉得公司应该大力投入研发,抢占市场份额,但另一个股东可能更看重短期现金流,希望赶紧回本。这种时候,如果公司章程里没有明确的决策机制,或者说,即使有,但执行起来总是“和稀泥”,那股东之间的矛盾就会不断积累。
我记得有个朋友的公司,就是因为几次重大战略选择上,股东们意见不一,一直无法形成统一意见,导致错失了几个很好的扩张机会。最终,持有否决权的一方坚持自己的观点,但又不愿意承担最终的风险,搞得项目一拖再拖,最后不了了之。这就是典型的“民主”的坏处,如果缺乏有效的制衡和决策效率,民主反而会成为阻碍。
所以,在公司成立初期,把股权结构设计好,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,设置好表决机制,这非常重要。如果股权比较分散,可以考虑设立一个更有效的董事会,让董事会成为主要的决策机构,并且要确保董事会成员的专业性和独立性。即使是小股东,也要给他们表达意见的渠道,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声音能被听到,而不是被漠视。
利益冲突是股东关系中最尖锐的问题。有时候,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,可能不是因为公司本身,而是源于股东个人的其他生意,或者他们自身的其他投资。比如,某个股东的另一家公司跟我们公司是竞争关系,那么在某些信息披露和决策上,就很容易出现“两头顾”的情况,甚至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公司的利益。
处理这种利益冲突,首要的还是要靠“透明”。所有可能引发利益冲突的交易,都应该充分披露,并且由不受影响的股东来做出最终的决定。像我们公司,如果有股东跟公司有业务往来,我们会要求他必须主动披露,并且在相关的决策会议上回避表决。这种机制,虽然看起来有点“冷冰冰”,但却是保护公司利益、避免不公平交易的必要手段。
更进一步说,股东之间的“相处”,也需要建立一套“游戏规则”。这套规则,不仅仅是法律条文,更是一种行业内的默契和商业伦理。比如,不能利用内幕信息谋取私利,不能在股东大会上散布不实信息,这些基本的底线,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。一旦有人打破了这些底线,就会对整个股东群体的信任造成巨大的破坏。
除了上面说的这些硬性规定,股东之间的“文化”和“沟通”方式,往往是决定关系好坏的软性因素。我常说,股权是“硬关系”,但沟通和文化是“软实力”。一个健康的股东关系,需要的是一种“共同体”的意识,大家都是为了公司好,即便有分歧,出发点也是为了公司的未来。
我们公司在股东沟通这块,做了不少尝试。除了定期的股东大会,我们还会邀请股东们参加一些公司组织的活动,比如新产品发布会,或者一些重要的行业交流会。目的就是让股东们更了解公司的发展现状,也能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公司的文化和活力。这样,即使他们不在管理一线,也能对公司有更深的感情和认同。
有时候,股东之间的“相处”,也需要一点“润滑剂”。比如,遇到一些小的、不影响大局的分歧,不必每次都上升到正式会议。可以通过邮件、tel,甚至私下约见,用更轻松的方式来解决。关键是,要让大家觉得,沟通是件自然的事情,而不是一种负担。
说了这么多如何“相处”,但有时候,最现实的问题是,股东之间“相处”不下去怎么办?这时候,如何能够“和平分手”,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“相处”方式。我见过太多股权纠纷,打官司几年,公司业务早就一塌糊涂,股东们也身心俱疲。这其实是一种失败的“相处”。
所以,提前设定好股权回购、转让的机制,以及在股东之间出现重大分歧时的退出方案,是非常必要的。比如,可以约定在一定条件下,公司或者其他股东有优先收购某股东股权的权利,并且提前约定好评估方法和价格。这样做,既能保证公司的稳定性,也能给不愿继续合作的股东一个体面的退出通道。
最终,股东如何相处,归根结底,是人和人之间的相处,只不过是在商业的框架下。尊重、信任、坦诚、沟通,这些普适的原则,在股东关系中同样适用,甚至更为重要。一家公司能否长远发展,不仅仅取决于管理层的能力,股东之间的和谐共处,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石。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