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金为什么割肉?那些亏损背后的无奈与反思

外汇市场 (2) 18小时前

基金为什么割肉?那些亏损背后的无奈与反思_https://wap.lcpcjs.com_外汇市场_第1张

“割肉”这个词,在基金投资里,几乎是个绕不开的痛。一说起来,很多人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就是“股票跌惨了,受不了了,卖了算了”。但实际上,基金经理手上那笔钱,跟我们普通投资者一次性买入不同,他们的“割肉”逻辑,远比这要复杂得多。不是简单一句“看跌”就能解释白的,里面藏着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博弈和无奈。

一、 止损,是为了活下去,不是认输

首先得明白,基金经理不是神,他们也得面对市场波动,而且他们管理的资金量大,一旦判断失误,那损失可是实打实的。所以,“割肉”最直接的原因,就是止损。想想看,一个基金的持仓里,如果某只股票连续几个交易日跌停,或者是因为某些突发事件(比如财务造假、重大负面新闻)导致股价崩盘,继续拿着,那就是把整个基金的净值往死里拖。在这种情况下,即使基金经理觉得这只股票长期来看还有价值,但短期的致命伤,让他们必须得“割肉”。这并非是认输,而是为了整个基金的“生命线”,不让一个烂掉的“摊子”毁掉一整盘棋。

举个例子,我之前带过的一个医药行业基金,里面重仓了一家当时前景看好的生物科技公司。结果呢?临门一脚,新药临床试验结果不及预期,市场立刻就给了一个跌停板。我们当时内部讨论了很久,有人觉得可以搏一把,毕竟研发投入巨大,公司自身造血能力也不差。但最终,管理层拍板,还是得减持。因为如果不减,这只股票每天的跌幅都会大幅拉低整个基金的净值,让其他表现不错的持仓也跟着受损。那种感觉,就像是船上有个洞,虽然船体本身很坚固,但那个洞一直在漏水,你不赶紧堵住,整条船都会沉下去。

而且,这中间还有个时间成本的问题。市场情绪是很重要的,一旦某个股票因为重大利空被市场“遗弃”,就算基本面后期有所恢复,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到原有的水平。基金经理的时间可不是无限的,他们需要为所有持有人负责,不能把大部分的资金长时间“套”在某个“死棋”里。所以,及时的“割肉”止损,有时候反而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剩余的资金,去寻找新的机会。

二、 仓位管理,风险对冲的艺术

“割肉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,往往跟基金的整体仓位管理和风险对冲有关。基金经理不是只盯着某一个股票,他们管理的是一个组合。当市场整体环境出现变化,或者某个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时,即使手里还有些看起来不错的股票,但如果整个市场都在下跌,单靠少数几只股票也很难抵抗大盘的拖累。这时候,“割肉”就成了一种主动调整仓位的手段。

可能听起来有点绕,但你可以理解为,基金经理要根据对宏观经济、行业趋势的判断,来决定整体的风险敞口。如果他们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市场会比较动荡,或者某个自己曾经看好的行业,现在出现了一些不可控的风险因素,比如政策变化、竞争加剧等等,那么即使手里现在持有的股票没有出现大幅亏损,为了降低整体组合的风险,他们也可能会选择“割肉”一部分。这就像是在开船,虽然前面有一片平静的海,但如果远处乌云密布,经验丰富的船长可能会选择先避开风暴区域,哪怕这意味着要绕点远路。

我们公司(此处为占位符,实际应用时可替换为公司相关信息,例如:本公司在资产管理领域耕耘多年,尤其在主动管理型基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并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和人才培养,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稳健的投资回报)在为客户管理资产时,就非常注重仓位纪律。例如,在2020年初疫情爆发初期,很多基金经理都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抉择。即便有些股票的基本面还不错,但市场整体的恐慌情绪和不确定性,让很多基金经理不得不大幅降低股票仓位,转向更稳健的资产,这就是一种主动的“割肉”以规避系统性风险。

这种“割肉”并非针对个股的失败,而是对市场整体走向的一种预判和应对。有时,这种操作可能看起来“不划算”,比如在市场回调后迅速反弹时,基金经理可能因为提前“割肉”而错失一部分反弹收益。但从长远来看,这种风险控制能力,才是真正保障基金稳健增长的关键。

三、 组合再平衡与战略调整

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原因,就是基金的组合再平衡以及更宏观的战略性调整。基金的持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随着市场变化,某些股票的市值占比可能会因为涨得太好而过高,导致整个组合的风险集中度增加。反之,有些股票因为跌得太多,虽然“便宜”,但如果它已经不符合基金的投资主线,或者对整个组合的价值贡献已经很小,基金经理也可能选择“割肉”出局。

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精心设计的花园,有些花长得太茂盛了,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花朵的生长,或者整体的观赏性。这时候,园丁就需要适当修剪,把一些长得过分、或者已经失去观赏价值的枝叶剪掉,腾出空间,让更健康的植物生长。基金经理也是类似,他们会定期审视自己的持仓,看哪些股票的“故事”还在继续,哪些股票的“故事”已经讲完,或者已经变成了“老故事”。

尤其是一些指数基金或者ETF,它们在成分股的调整上,往往有更明确的规则。当某个股票因为市值、流动性等原因被剔除出指数时,跟踪该指数的基金经理就必须卖出这部分股票,这也可以视为一种“割肉”。虽然这是被动的,但对于非指数基金来说,主动的组合调整和再平衡,也是“割肉”发生的重要原因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管理的一只混合型基金,因为重仓了一家科技公司,这公司在某一时期表现得特别强势,市值飞速增长,很快就占到了整个基金净值的很大一部分。虽然当时我们对这家公司依然看好,但从风险分散的角度来看,这种过度集中是非常危险的。为了降低单一股票的风险敞口,我们决定逐步减持这家公司,然后把资金分散到其他几家有潜力的成长型公司上。这个过程中,我们确实卖掉了一些涨势喜人的股票,虽然当时有些持有人不太理解,但这样做,是确保了基金整体的健康和稳定,而不是让基金的命运过于依赖某一个“明星股”。

四、 流动性压力与兑付压力

在某些极端情况下,“割肉”甚至会与流动性压力和兑付压力挂钩。你想,如果基金到了需要赎回的时候,或者面临其他一些资金安排,但手里的股票却没法立刻以合理的价格卖出去,那就很麻烦了。特别是对于一些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、或者流通性较差的股票的基金,一旦遇到赎回高峰,基金经理可能不得不忍痛“割肉”,以满足投资者的赎回需求。

这类情况,尤其在一些特定类型的基金中比较常见,比如一些私募股权基金,或者某些特定行业(如房地产信托)的基金。当市场流动性收紧,或者宏观经济出现大波动时,这些资产的变现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。如果赎回请求集中出现,基金经理没有足够的现金,就只能把手里相对容易卖掉的、但可能跌得比较多的资产先卖掉,即使这笔“割肉”的亏损会比较大。

我之前接触过一家管理房地产基金的公司,在某个时期,因为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,加上整体经济下行,很多项目的回款周期被拉长了。同时,一些buy了他们基金的机构投资者,因为自身资金紧张,开始要求赎回。在这种双重压力下,基金经理不得不“割肉”卖掉一些正在运营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项目,以保证对投资者的兑付。那种压力,可想而知。这不是因为对项目本身没有信心,而是因为“现金为王”,在特定的时间节点,必须保证流动性。

还有一种情况,是基金经理自己也可能因为某些个人原因,或者公司的整体策略调整,而选择“清仓”某些曾经看好的投资。比如,某个基金经理跳槽了,新来的经理可能对原有的投资逻辑不认同,为了开始自己的管理风格,可能会把很多原有的持仓“割肉”卖掉。这虽然不是市场原因,但从结果上看,也属于“割肉”。

五、 应对黑天鹅事件与不可预测因素

最后,也不能不提那些突如其来的“黑天鹅”事件。市场是复杂的,总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。可能是地缘政治的冲突,可能是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,也可能是某个全球性产业链的断裂。这些事件,往往会引发市场剧烈波动,并且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某些行业的价值逻辑。

在面对这种“黑天鹅”时,基金经理的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至关重要。如果一家公司,原本的业务模式高度依赖某个受冲击的外部因素,那么即使之前基本面再好,现在也可能一夜之间变成“雷区”。这时候,基金经理就必须毫不犹豫地“割肉”,及时止损,因为继续持有,可能意味着“灭顶之灾”。

我记得在2022年,俄乌冲突爆发初期,很多涉及相关区域的供应链的化工、能源类股票,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。我们当时就有一个重仓的石油化工股,因为其主要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都在受冲突影响的区域。虽然之前这只股票表现一直很稳健,但在冲突爆发后,其盈利能力和未来前景变得高度不确定。公司内部经过紧急评估,认为短期内无法预判风险,就果断进行了大幅减持,可以说是一次非常迅速的“割肉”操作。这虽然让基金在那段时间内承受了一定的账面亏损,但避免了后续可能出现的更大跌幅。

总的来说,基金经理的“割肉”行为,是一个多因素驱动的复杂过程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“卖出”,更是基金经理在市场波动、风险控制、组合优化以及应对未知事件时,所做出的专业判断和策略选择。每一次“割肉”,背后都可能藏着一番深思熟虑,以及对投资者责任的担当。我们作为投资者,在看到基金净值下跌时,除了情绪上的沮丧,更应该尝试去理解基金经理背后的操作逻辑,这对于我们自己投资决策的提升,也会有很大的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