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制品,不只是牛奶和酸奶

美股行情 (1) 10小时前

乳制品,不只是牛奶和酸奶_https://wap.lcpcjs.com_美股行情_第1张

提到乳制品有什么,很多人脑子里立刻蹦出牛奶、酸奶,再多一点的可能就是奶酪。但实际操作中,这个范畴远不止于此,尤其在我们这个行业,对“乳制品”的理解,得稍微“深挖”一下,不然很多时候会发现,大家认知上的偏差,导致沟通成本很高,甚至错失很多机会。就像我刚入行那会儿,觉得只要是牛奶做的,就是乳制品,结果后来才发现,很多加工工艺、添加成分,甚至中间产品,都有一套更精细的分类和定义。

从“源头”说开去

当然,最基础的,还是来自各种动物的乳汁。最常见的,不用说,就是牛奶,我们日常接触到的,比如盒装的鲜牛奶、常温奶,这都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。但即便牛奶,也有很多区别。比如,我们常说的全脂、脱脂、低脂,这不仅关系到脂肪含量,对口感和风味影响也挺大。有时候客户来咨询,只说要“牛奶”,我们就得追问,是要什么脂肪含量的,有没有什么特定的风味要求,因为高品质的牛奶,比如一些特定牧场的,它的蛋白质含量、钙含量,甚至维生素D的天然含量,都会有细微的差别,这些都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性能和市场定位。

然后是羊奶,近些年也越来越受关注,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。羊奶的脂肪球比牛奶小,更容易消化,这是它一个很大的卖点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给一家做婴幼儿辅食的客户推荐原料,他们一开始只考虑牛奶,但在了解了羊奶的一些特性后,特别是其低过敏性这一点,就果断调整了产品线,销量反响还不错。

除了这两种,还有水牛乳,就是做马苏里拉奶酪那种,脂肪含量很高,奶味特别浓郁,但成本也高,而且在国内的应用相对小众一些,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高端的奶酪产品上。

我个人接触下来,觉得欧洲一些国家对乳制品的精细化分类做得特别好,他们不仅仅是看原料,还非常注重乳品加工过程中的“标准化”和“风味稳定性”。

加工与转化:乳制品的“百变身姿”

光有原料肯定不够,乳制品真正的魅力,在于它的各种加工和转化。最常见的,就是发酵乳,也就是我们说的酸奶。从原味酸奶到风味酸奶,再到希腊酸奶、发酵乳饮料,这中间的技术和添加物可就多了去了。比如,一些高品质的酸奶,会特别强调菌种的复合性和活性,例如我们合作过的某家工厂,他们会用到特定的益生菌组合,来达到更好的肠道健康效果,而且还会通过控制发酵时间、温度,来保证酸奶的口感和风味,那种绵密、微酸的口感,不是随便做出来的。

还有奶酪,这块就更复杂了。奶酪的种类,我粗略估计一下,全世界至少有几千种。从我们最常见的切达奶酪、马苏里拉,到一些硬质的帕玛森,再到一些蓝纹奶酪,它们的制作工艺、发酵周期、添加物(比如凝乳酶的种类、发酵菌种)都不一样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在做一款复合型奶酪产品,需要几种不同风味的奶酪混合,我们就得仔细研究每种奶酪的“成熟度”和“融化性”,不然混合在一起,可能就达不到预期的口感效果。一个失败的例子是,我们曾经尝试过一种很小众的挪威蓝纹奶酪,它的风味非常独特,但因为处理不好,导致它在混合后“抢味”太厉害,把其他奶酪的风头都盖了,客户很不满意。

再往深了说,还有乳清蛋白粉、酪蛋白等,这些都是从牛奶中提取出来的蛋白质成分,广泛应用于运动营养品、保健品,甚至是医药领域。它们属于更深加工的范畴,需要更精密的提取和纯化技术。

“隐藏”在配料表里的乳制品

更值得注意的是,很多时候,乳制品并不是以“牛奶”或“酸奶”的形态直接出现在产品中,而是以一些“半成品”或“衍生物”的形式,隐藏在配料表里。比如,我们常吃的冰淇淋、饼干、蛋糕,里面都会用到奶粉、炼乳、奶油。这些虽然不是最终的“饮用型”乳制品,但它们同样是乳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产品的质地、口感、风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比如奶粉,复原乳就是一个很常见的例子。它就是把脱脂奶粉、全脂奶粉加水复原,再进行灭菌。这里面的“复原”过程,对水质、复原比例、灭菌温度都有要求,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品质。我们之前给一家做即溶咖啡的公司供原料,他们需要的是高品质的奶粉,不仅要溶解性好,还要能提供温润的奶香味,我们筛选了几家供应商,最终选定的那家,他们的奶粉颗粒度、速溶性都非常好,而且奶香味纯正,用户反馈也一直很好。

还有奶油,无论是稀奶油、黄油,还是酥油(虽然现在很多烘焙会避免纯酥油),它们都是乳制品家族的重要成员。黄油的品质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曲奇的酥松度和奶香味。而稀奶油,更是很多慕斯、奶油蛋糕的灵魂所在,打发性、稳定性,都影响着最终产品的卖相和口感。

关于“乳糖不耐受”的误解

说到乳制品,就不得不提“乳糖不耐受”。很多人一听到这个,就觉得所有的乳制品都不能碰。但实际上,情况要复杂得多。乳糖不耐受,主要是指人体缺乏乳糖酶,无法有效分解牛奶中的乳糖。但是,比如发酵乳制品,像酸奶,经过发酵过程,一部分乳糖已经被乳酸菌分解了,所以很多人喝酸奶反而不是问题。

另外,前面提到的羊奶,它的乳糖含量比牛奶略低,并且脂肪球小,也更容易被消化。还有一些经过特殊处理的“无乳糖牛奶”,也是通过添加乳糖酶来分解乳糖。所以,即使有乳糖不耐受,也不意味着完全要和乳制品“绝缘”,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,以及了解其背后的原理。

结语:一个不断延伸的概念

总而言之,乳制品有什么,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背后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产品体系。从原料的种类、品质,到加工工艺的精细化,再到各种衍生物和半成品的应用,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深入研究。作为一个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人,我总觉得,我们对乳制品的认知,始终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学习的态度,因为新的技术、新的产品总是在不断涌现,而消费者对健康、美味的需求,也在驱动着这个行业不断创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