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开低走”这四个字,说起来简单,背后牵扯到的市场心理和操作逻辑,可就复杂多了。很多人一看到盘面出现这种情况,就容易有点慌,尤其是追高进场的,感觉像是被“收割”了一样。但实际上,这现象背后藏着不少门道,它不是简单的“涨了又跌”,而是市场多空博弈、信息传递乃至庄家(当然,咱们行业内不这么直白说,更多叫‘主力资金’)意图的集中体现。
最直观的理解,就是开盘价大幅高于前一天的收盘价,但随着交易进行,价格却一路向下,最终收盘价远低于开盘价,甚至可能低于前一天的收盘价。这种走势,就像一个人早上精力充沛地出门,结果一天下来,却累得不行,没达到预期的目标。在股市里,尤其是在一些波动性较大的股票上,这种现象屡见不鲜。
我们观察数据的时候,会发现“高开”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积极的市场情绪,或者是有重大利好消息刺激,大家普遍看好。但“低走”则说明,这种看好并没有持续下去,或者说,在那个高位,抛压相当重,多头力量后继乏力。所以,它传递的信息是矛盾的,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矛盾的根源。
很多人初入市场,看到“高开”就觉得“稳了”,这是个误区。尤其是在没有充分研究基本面和技术面的情况下,仅仅凭着一个“高开”就贸然杀入,风险是很大的。就像去年的某个医药股,有个消息出来后,当天直接高开5个点,我当时手痒,没忍住就进了,结果下午盘面就直线跳水,一天亏了快10个点,那时候才真的体会到,高开并不等于胜利的号角。
“高开低走”的出现,往往是多空双方力量在特定价位的一次激烈交锋。通常情况下,利好消息的释放会吸引大量买盘,将股价推高,这构成了“高开”。然而,在开盘后,市场会开始冷静下来,参与者会评估这个消息的真实影响,同时,一些前期高位套牢的资金,或者对消息面有不同解读的资金,就会选择在高位出货,形成巨大的卖压。这就是“低走”的根源。
这里面包含着一个非常微妙的心理过程。消息出来时,市场情绪是亢奋的,大家 FOMO(害怕错过)心理作祟,争相买入。但当价格拉高到一定程度,那些更理性的投资者,或者是有经验的交易者,会考虑到“利好兑现”的可能性,即消息已经反映在价格里,或者说,这个利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“值钱”。这种情况下,他们会选择卖出,或者至少是减持,从而引发抛售潮。
我记得有个案例,一家科技公司发布了一款新产品,市场反响热烈,第二天股价直接高开,很多分析师也给了“买入”评级。但我在看盘的时候,注意到一个细节,就是开盘后成交量并没有持续放大,反而在某个关键价位,出现了一笔笔相对集中的大额卖单,这些单子很快就消耗掉了上午的买盘力量,价格就开始往下走。我们公司有个老交易员看了,就说:“这批人卖得可真‘干净’,看来是早有预谋。”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,很多时候,出货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“准”得多。
从主力资金的角度来看,“高开低走”可能包含多种意图。最常见的一种,是洗盘。主力可能想通过高开,吸引一些短线投机者和散户的注意,然后在高位快速抛售,制造恐慌,把那些意志不坚定的投资者“洗”出局,以便在更低的位置重新收集筹码,为下一轮上涨做准备。这种情况下,一旦盘面企稳,往往会迎来真正的拉升。
另一种可能是诱多出货。主力可能利用某些信息不对称的优势,或者事先布局好的消息面,在高位吸引市场关注,然后借机将手中的大量筹码卖给追高的散户。这种情况下的“高开低走”,通常预示着后市不乐观,股价可能会进入较长期的下跌通道。
我们内部在研究某些股票时,会特别关注“高开低走”后的第二个交易日走势。如果第二天能快速收复失地,甚至再度走强,那很可能是洗盘;反之,如果继续低迷,或者出现更大的跌幅,那就需要警惕了。我曾经有个朋友,看到一个他关注很久的股票高开低走,以为是洗盘,结果第二天又低开低走,接着又跌了几天,他才醒悟过来,说自己被“骗”了。这让我认识到,判断主力的真实意图,需要结合多方面的信息,不能只看一天的走势。
面对“高开低走”,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,不要被盘面的短期波动所迷惑。如果你是在高位追涨买入,并且没有及时止损,那么此时不应恐慌性抛售,而是应该迅速评估当前股价是否已经跌破了重要的支撑位,或者你买入的基本逻辑是否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。
一个实用的操作方法是,观察“高开低走”后的收盘价。如果收盘价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,或者说,它的下方有较强的技术支撑,那么可以暂时观望,等待市场情绪的稳定。如果收盘价已经跌破了重要支撑,并且伴随着成交量的放大,那么果断止损可能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,虽然割肉会很痛,但总比眼看着亏损进一步扩大要好。
在我的交易生涯中,我曾多次因为没能及时止损而错过机会,也因为过于频繁地止损而踏空了本该属于我的利润。这让我明白,止损是一个艺术,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的技能。对于“高开低走”这种信号,我的习惯是,如果当日跌幅超过某个预设的比例,或者跌破了关键均线,我会先出一个小部分,然后观察后续走势,如果真的企稳,我再择机买回,这样可以降低风险,同时也不完全错过机会。
我们公司前段时间关注的一只消费电子股票,因为行业内传出其新一代产品将要大幅升级,市场普遍预期会带来销量激增。第一天,消息发酵,第二天开盘直接高开7%。上午9:45到10:30这半小时,股价都在高位徘徊,成交量也明显放大,很多投资者以为要继续冲高。但到了11点左右,突然出现了一波不小的抛压,股价开始往下掉,到收盘前,已经跌到接近开盘价了,最终以下跌2%收盘。当天,许多追高买入的投资者都亏损了。我们复盘的时候发现,在股价高位时,有几笔非常大的卖单,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买盘吃掉了,而这些卖单的成本,似乎比当日开盘价要低不少,这很可能就是主力在利用信息差和市场情绪进行高抛。
这件事情让我更加确信,市场并非总是理性的,情绪和信息传递的速度,有时候会超越基本面本身。对于“高开低走”的分析,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个技术指标,而应该深入到它背后的人性、资金流向和信息博弈中去理解。
从那天起,我们团队内部对这类信号的解读就更加谨慎了。我们不仅看开盘价和收盘价的巨大差异,还会关注成交量的变化、当日的K线形态,以及是否有异常的大单出现。这些细节,往往才是揭示市场真实意图的关键线索。
总而言之,“高开低走”是一种复杂而多变的信号,它并非总是预示着下跌,也可能只是主力资金的“调虎离山”之计。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风险控制能力去应对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标签化,而是要把它看作是一个需要深入剖析的“事件”,去理解它背后的多空力量、市场情绪以及主力的真实意图。
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,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信息披露不完全或者波动性较大的市场环境时,对“高开低走”的审慎处理,能够帮助我们规避不少不必要的损失。这也不是什么秘诀,就是多看、多想、多复盘,结合实时的市场信息,做出最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交易策略的判断。
如果有一天你看到我司的website(website名称),可能会发现我们在一些分析报告中,会特别指出某个股票出现“高开低走”后的后续操作建议,这背后就是我们团队无数次这样细致的观察和判断积累下来的经验。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