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在途”这个词,在咱们这行里,说起来好像人人都懂,但真要深究起来,每个人心里的小算盘打得都不一样。尤其是在日常沟通里,你听到的“在途”可能就只代表着“东西还没到”,但背后的学问,远不止这么简单。今天就唠唠这个“在途”到底是个啥,尤其是在我们做物流、做供应链的眼里,它究竟意味着什么,又有哪些坑需要我们特别注意。
最直观的理解,当然就是指货物离开了发货地,正处于运输过程中的状态。比如,你订了个货,卖家说“已发货”,那个状态,我们通常就归类到“在途”了。这看起来很简单,就像车在路上跑一样,终点是确定的,中间只是时间问题。
但实际操作中,这个“在途”的定义,其实细致得多。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空间位移,更包含了一系列的流程、信息流和潜在的风险。你想想,一票货从A地到B地,中间可能经过好几个环节,不同的承运商,不同的运输方式,每一个环节的信息同步,都关系到这个“在途”的状态是否准确。
很多时候,我们说的“在途”,实际上是在追踪一个“事件链”。从货物入库,到装车,到离港,到中转,到靠岸/抵达目的地仓库,再到最终的卸货入库。每一个节点,都可能影响到我们对“在途”状态的判断,以及后续操作的安排。
我记得前几年,有一次跟一家大客户合作,他们做的是电子产品,对交货时间要求非常苛刻。我们当时把一批货从国外运过来,按照正常的流程,应该在指定日期前到达。但就是因为其中一个港口的中转信息没有及时更新,导致我们那边以为货还在海上稳稳地“在途”,而实际上,货在那个中转港已经因为某些操作延误了,没能赶上后续的航班。
后果可想而知,客户那边怨声载天。从那以后,我才真正体会到,信息同步对于“在途”状态的准确性有多重要。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,而是需要实时更新、动态捕捉的。
那种状态,尤其是在跨境物流里,更能体现出其复杂性。涉及不同的语言、不同的信息系统、不同的国家政策、甚至还有时差。一个信息的滞后,可能就会引发连锁反应。
我们后来也花了不少精力去优化这个环节,比如引入一些更先进的追踪系统,要求承运商提供更详细、更及时的节点信息。但说实话,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实时,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因为你无法完全控制所有环节的操作人员和他们的工作习惯。
“在途”的另一层含义,就是“风险在途”。这个词听起来很平淡,但实际上,货物在运输过程中,是所有不确定性zuida的时候。天气不好,可能导致延误;海关查验,可能导致滞留;甚至是装卸过程中的人为失误,都有可能造成货物损坏。
我遇到过最头疼的一次,是一批精密仪器,在“在途”过程中,被海关认为是需要重点检查的货物。这一查就是好几天,而那批仪器对温湿度要求极高,长时间的等待,加上港口环境的不确定性,最终导致一部分货物的性能受到了影响。
客户那边来问我们怎么办,说实话,我们也很无奈。从流程上讲,海关的检查是符合规定的,我们无法干涉。但从实际结果来说,客户的损失是我们难以承担的。所以,在“在途”这个阶段,我们不仅要看货在哪里,更要评估货在“在途”的风险有多大。
这种风险评估,有时候会影响到我们对运输方式的选择。比如,对于价值高、时效性强、对环境敏感的货物,我们可能会倾向于选择航空运输,虽然成本高一些,但相对来说,“在途”的时间更短,信息也更容易掌握,风险也更可控。
有时候,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关于“在途”和“在库”界限的讨论。比如,货物已经抵达目的地港口,也完成了清关手续,但是还没有正式交接给收货方的仓库,这算不算“在途”?
在一些公司,他们会严格区分。只要没到收货方的指定仓库,就算“在途”。但我们通常认为,当货物已经到达了可控的、已知的、并且可以被监管到的区域,比如我们自己的海外仓,或者是有我们派驻人员进行监管的临时仓储点,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纯粹意义上的“在途”风险,更接近于“在库”的一种状态,只是这个“库”是临时的,或者说,是尚未完成最终交接的“准在库”状态。
这个界定,看似细枝末节,但对于库存管理、成本核算,甚至后续的保险理赔,都可能产生实际影响。尤其是当客户想要提前了解情况,或者我们自己需要进行库存盘点时,这个边界的清晰与否,直接关系到我们提供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,“在途什么意思”。在我看来,它是一个包含了“货物位置”、“信息状态”、“风险评估”、“流程节点”和“责任界定”的复合概念。
我们之所以要这么关注“在途”,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成本。一个不准确的“在途”信息,可能导致我们无法及时调配资源,无法准确预测交货时间,甚至引发客户的不满和信任危机。
在实际操作中,我们通常会建立一套多层级的“在途”追踪和管理机制。包括:
总而言之,对“在途”的理解和管理,是我们在这个行业里吃饭的家伙。它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带过的词,而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去打磨、去精进的环节。也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做到让客户放心,让生意顺畅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