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“趣店”,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个曾经轰轰烈烈,又饱受争议的校园贷平台。但如果你还停留在那个印象里,那可能就错过了很多。今天的趣店,已经不是当初的趣点,它到底在干什么?这问题,其实圈内不少人都在关注,甚至在揣测。
最初,趣店的崛起,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年轻群体在消费升级过程中,对于“先消费后付款”的需求。早期,特别是围绕大学生群体的信贷业务,确实让它迅速积累了用户和资本。那时候,很多竞争对手都在做类似的事情,只不过趣店在用户运营和营销上,似乎比我们大多数人想得更“激进”一些。我记得当时还有不少朋友在讨论,这种模式能走多远?会不会碰上监管的红线?事实证明,后者的担忧是比较现实的。
当然,从一个角度看,这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燃眉之急,也确实带动了部分消费。但这种“先给钱,再看你还”的模式,一旦脱离了有效的风控和场景约束,就很容易走向失控。我们当时接触到的一些合作项目,就曾遇到过类似的风险,用户群体的一些行为模式,确实难以预测。
后来,随着监管趋严,校园贷被大力整治,包括趣店在内的很多平台,都面临着转型压力。那个阶段,很多公司都在摸索,怎么才能在合规的前提下,继续做生意。有人转向了现金贷,有人尝试了消费分期,但核心逻辑还是围绕信贷。
近几年,大家能明显感觉到趣店的动向变了。从“小额信贷”的标签,逐渐向“大消费”领域靠拢。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,它开始涉足的领域相当广泛,比如即时零售、预制菜、酒水、出版物等等。这是什么信号?在我看来,这是一种从“金融驱动”到“场景驱动”的根本性转变。
过去,趣店的核心是“人”和“钱”的匹配,而现在,它更像是在试图构建一个“场景”,然后在这个场景里,提供商品和服务。而金融,或者说支付、信贷能力,则成为赋能这些场景的工具之一。就好比一个商场,它首先要有足够吸引人的店铺和商品,然后才会有支付和金融服务的配套。
我曾经研究过他们在一个即时零售项目上的投入,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在供应链和用户体验上。比如,如何快速响应用户的buy需求,如何保证商品的品质和配送效率,这些都是需要实打实地去解决的。它不再是简单地把钱给出去,而是要深入到具体的交易环节。
说起预制菜,这几年也是资本追逐的热点。趣店也看到了这个机会,并且投入了不小的资源。它试图通过自己的平台,连接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消费者,提供方便、快捷的餐饮解决方案。从理论上讲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,尤其是在当前年轻人烹饪意愿降低,但又追求生活品质的背景下。
但实际操作起来,远比想象中要复杂。预制菜的供应链,涉及到食材的采购、加工、冷链运输、以及最后的损耗控制,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。我们之前在和一些生鲜电商合作的时候,就深切体会到,哪怕是其中一个环节出点差错,对整个业务的影响都是巨大的。特别是对于冷链来说,温度的稳定性是生命线。
而且,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和接受度,也还在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中。如何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,赢得消费者的信任,这才是核心。单靠营销或者流量,可能只能带来一时的关注,长期的增长,还是得靠产品本身。
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,还有趣店在出版领域的尝试。这确实是一个比较“出乎意料”的跨界。在我看来,这可能是在寻找新的内容消费场景,或者是一种对“知识付费”模式的探索。图书销售,尤其是线上图书销售,虽然市场很大,但竞争也很激烈,并且利润空间受到电商平台规则的影响。
趣店做出版,可能想的是,利用自己的用户基础和数据能力,去精准地匹配图书内容和潜在读者。比如说,分析用户的阅读偏好,然后推荐更合适的书籍。这在某种程度上,是把过去做金融时的用户画像能力,迁移到了内容领域。
不过,出版业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,内容策划、版权合作、发行渠道等等,都需要专业的团队和长期的积累。纯粹从金融平台的角度去做,可能会遇到很多水土不服的问题。我接触过一些出版行业的资深人士,他们对跨界资本的进入,既有期待,也有保留。
总的来说,趣店现在的“大消费”战略,是一个非常大的尝试,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转型。它试图从一个聚焦于信贷的平台,进化为一个能够整合供应链、提供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企业。
从金融到消费,这是一个巨大的赛道切换,背后考验的是公司的战略眼光、执行能力,以及对不同行业理解的深度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成功了,或者失败了。至少,它没有原地踏步,而是积极地在寻找新的增长点。
我个人觉得,判断一个公司转型是否成功,关键在于它能否在新的赛道上,建立起核心竞争力,并且持续地创造价值。对于趣店来说,它在“大消费”领域的布局,才刚刚开始,未来的路还很长。我们拭目以待,也保持关注。
上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