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一听到美元,脑子里就觉得是“硬通货”,是万无一失的避险工具,以为拿着美元就能坐享其成,甚至在汇率波动中“赚一把”。但实际操作起来,你会发现,把“投机美元”当成主要赚钱手段,往往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,坑比你想的要多得多。
确实,美元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依然稳固,很多时候,在大的全球动荡时期,资金会涌向美元,推升其价值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个人的每一次“投机”都能抓住机会。你想想,有多少人会盯着全球宏观经济数据,准确预测美联储的每一次加息缩表?这可不是看个新闻标题那么简单。
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看到美元指数一路飙升,身边不少朋友都想在人民币兑美元上做点文章,觉得“跌太多了,肯定要反弹”。结果呢?有的人是在汇率高点换了美元,结果眼睁睁看着人民币又贬值了一截,本来想省点钱,结果搭了汇率的“顺风车”,反而“亏”了。这还算好的,至少还没动真金白银去“做空”美元,那才叫刺激。
而且,美元的强弱受太多因素影响了,美国自身的经济数据、国内政治局势、甚至国际上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表现,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。你以为看懂了美联储的声明,就万事大吉了?有时候,市场的情绪和短期交易行为,就能把你的判断搅得一团糟。
大家口中的“投机美元”,很多时候聚焦在汇率上,也就是买卖货币。但真正能从美元体系里“获利”的,往往不是简单地在银行兑换一下。我接触过的那些真正从美元资产中获益的,他们考虑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。
比如,直接投资美国的股票、债券,甚至是房地产。这些是实实在在的资产,它们的回报来自于企业的盈利增长、利息支付,以及资产本身的增值。你buy一家美国科技公司的股票,看的是这家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前景,而不是仅仅盯着这家公司在美国以外赚了多少钱,然后折算成人民币值多少。这其中,美元只是一个计价和结算的工具。
再比如,一些跨境贸易企业,他们直接用美元结算,这本身就规避了汇率风险,而且由于美元的稳定性,客户也更愿意接受以美元计价。他们不是在“投机”美元,而是在利用美元的便利性来开展自己的国际业务。这和个人想赚汇差,出发点完全不同。
想想看,如果你想做汇率投机,需要多少研究?需要关注多少新闻?需要多大的资金量才能抵御波动?就算你运气好,做对了方向,那中间的交易成本、手续费,你算过吗?
我曾经见过一些朋友,把自己的积蓄换成美元,然后到处找“高收益”的美元理财产品。那时候,正是全球利率较低的时候,很多所谓的“美元高收益”产品,要么隐藏着高昂的管理费,要么投资的都是一些高风险的衍生品,风险跟收益完全不成正比。他们以为自己在“享受美元红利”,实际上,很多是在承受看不见的风险。
而且, 为什么不投机美元 ?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,你的主要生活和工作都在人民币体系内。你的消费、你的收入、你未来的养老,绝大部分都与人民币挂钩。把大量的财富变成美元,然后在某个时间点因为人民币升值又换回来,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,远超你的想象。
再说说具体的场景。如果你是国内一家小企业的老板,主要客户在国内,原料也主要在国内采购,那么你大部分的收支都是人民币。这时候,你为什么要冒着汇率风险,去“投机”美元?除非你的生意模式天然需要美元结算,或者你预测到人民币会有巨大的贬值风险,否则,把精力放在优化你的主营业务上,可能比盯着汇率更有意义。
我接触过一个做服装出口的客户,他们的主要客户是欧洲的。他们习惯用欧元报价和结算。一开始,他们也考虑过是不是要换成美元来做,因为美元更“通用”。但深入了解后发现,欧元区客户对欧元计价的接受度很高,而且直接用欧元结算,省去了兑换的麻烦,也避免了欧元兑美元的波动风险。他们没有“投机”美元,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业务流程的货币。
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之一就是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,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。个人如果过度地去“投机”某一种外币,尤其是把这种投机作为一种主要财富增值手段,往往与宏观经济的稳定目标相悖,也容易卷入不必要的风险之中。
所以,当人们问“为什么不投机美元”的时候,我通常会反问,你为什么要“投机”?你的目标是什么?是因为看到了美元的强势,还是觉得人民币会持续贬值?
如果你的目标是分散风险,那么持有一定比例的美元资产(比如通过合规的投资渠道buy海外资产)是有必要的。但这不是“投机”,而是资产配置。如果你的目标是短期套利,那么你就要清楚,这种套利行为的风险和收益,以及你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渠道,是否真的匹配。
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“不能投机美元”,而是“不应该把投机美元作为主要的财富增值策略”。你的大部分精力,应该放在你熟悉的领域,放在你能掌控的风险上。那些看起来“稳赚不赔”的美元投机,背后往往隐藏着你尚未察觉的深水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