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到“大智慧如何切换指标”,其实这问题听起来简单,但里面门道不少。很多人一看界面,一大堆指标,就有点懵,不知道哪个是哪个,更别说灵活运用了。我之前刚入行那会儿,也是一样,对着屏幕上的各种参数、曲线,感觉自己像在看天书。想改个东西,又怕弄错了,反而看不准。后来慢慢摸索,才算找到了点感觉。
说实话,大智慧这软件,用了这么多年,界面算是比较熟悉的了。要说最基本的操作,就是找到那个“指标”按钮,点进去,里面就是你已经添加的或者系统自带的各种指标。比如你平时看K线图,肯定少不了均线、MACD、KDJ之类的。想要换一个,比如想看看布林带,就直接在列表里找到“布林带”,点一下,它就自动叠加到K线图上了。这个过程,其实是软件内置的一个“指标库”功能在起作用。
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,总是习惯性地去点屏幕右侧或者顶部的那些图标,希望能快速切换。但实际上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那个专门的“指标”菜单。而且,在大智慧里,一个图表窗口里可以同时加载多个指标,这一点很重要。如果你想同时看均线和MACD,就先加载均线,然后再去指标库里找MACD,再点一下,它们就会并列显示在图上。
不过,光是知道怎么加载还不够。关键在于“切换”两个字。有时候,我们可能只是想临时对比一下另一个指标,比如看MACD的DIF和DEA线,但又不希望它一直占着屏幕。这时候,就可以通过右键点击图表,找到“指标参数设置”,里面通常会有“可见性”或者“显示/隐藏”之类的选项,可以让你暂时隐藏掉某些指标,需要的时候再打开。
这部分就有点进阶了。很多时候,系统自带的指标满足不了我们特定的分析需求。比如,我曾经有个朋友,他研究一个比较冷门的交易模式,需要一个自己编写的、用来计算特定波动率的指标。这时候,就需要用到大智慧的“公式编辑器”。
通过公式编辑器,你可以自己编写指标的计算逻辑。这就像编程一样,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的函数和语法。写好之后,保存下来,它就会出现在你的“自定义指标”列表里。这样一来,你就可以随时调用自己编写的、独一无二的指标了。这个过程,其实是我觉得大智慧做得比较人性化的地方之一。
每次写好一个新的公式,我都会先在一个测试账户里跑一段时间,看看效果怎么样,有没有bug,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预期。毕竟,指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交易决策,马虎不得。有时候,一个字母写错了,整个指标就可能出问题,或者算出来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。这就需要反复调试和验证。
而且,一旦你编写了一个好用的自定义指标,还可以把它保存成模板。下次开新股的时候,直接加载这个模板,之前设置好的所有指标都会一次性出来,省去了很多重复操作。这对于需要频繁分析不同股票的人来说,效率提升非常大。
当然,光有指标还不行,怎么把它们有效地“组合”起来,形成一套有自己交易风格的“指标体系”,这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地方。我发现很多人喜欢把各种指标一股脑地堆在图上,结果导致画面非常混乱,反而看不清主次。
我的经验是,一个图表窗口里,尽量不要超过3-4个主要指标。主图(K线图)可以加载均线、成交量之类的,副图窗口则可以放MACD、KDJ、RSI等。重点是要找到这些指标之间的“联动性”。比如,当MACD出现金叉时,KDJ也同时处于低位向上发散,这种共振信号的可靠性就更高。
有时候,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:某个指标在某个周期下表现得特别好,但在另一个周期下就没那么灵敏了。这时候,就不是简单地切换指标,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,动态地调整你所使用的指标组合。比如,在震荡市里,布林带可能比MACD更实用;而在趋势市里,趋势跟踪类的指标会更合适。
还有一种比较巧妙的切换方式,就是利用大智慧的“多周期联动”功能。你可以在不同的窗口里分别设置不同周期的指标。比如,一个窗口看日线级别的MACD,另一个窗口看小时级别的MACD。这样,你就能同时把握不同时间维度的市场信号,形成一个更全面的分析视角。
有时候,你会发现,切换了指标之后,图表显示有些异常。比如,指标的数值突然变大了好多,或者曲线变得非常平滑、异常。这时候,别急着认为软件坏了,很可能是你刚才加载的指标的“参数设置”出了问题。
每个指标都有自己的一套计算参数,比如MACD的(12, 26, 9)。如果有人把这些参数改得非常极端,比如(1, 2, 3),算出来的结果肯定会很不一样。所以,如果你发现指标显示不对劲,第一步就是检查它的参数设置,看是不是被无意中修改了,或者是不是你加载的这个指标本身的参数设置就不适合当前的市场。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加载了某些“条件选股”或者“函数”类的指标,它们可能是用于辅助选股的,而不是直接显示在K线图上的。这种情况下,你需要回到“公式编辑器”或者“条件选股”的界面去查看它们的设置,而不是在K线图上直接找。这算是对“如何切换指标”的一个延伸理解,不仅仅局限于K线图上的显示。
另外,提醒一句,网上流传的一些所谓的“神”指标,大多数时候都是噱头。真正好用的指标,往往是经过长期实践、不断优化、并且符合特定交易风格的。所以,与其盲目地去追求别人推荐的指标,不如花时间去理解你正在使用的指标的原理,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调整和改进。
如果想深入掌握大智慧如何切换指标并用好它,我的建议是,不要怕麻烦,一步一步来。先熟悉系统自带的常用指标,了解它们各自的计算原理和应用场景。比如,均线反映的是趋势,MACD反映的是动量和趋势的转折,KDJ反映的是超买超卖区域。
然后,可以尝试去加载一些组合,看看不同的指标组合会产生什么样的信号。你可以找几只你熟悉的股票,在不同的时间段里,用不同的指标组合去分析,对比效果。这个过程,就像是在做实验,找出最适合你的分析工具。
再往后,就可以考虑学习使用“公式编辑器”了。从一些简单的公式开始,比如计算最高价、最低价的平均值,或者计算一段时间的涨跌幅。慢慢地,你就能掌握指标编写的技巧,甚至开发出属于你自己的特色指标。
别忘了,大智慧的guanfang论坛或者一些财经社区里,有很多热心用户会分享他们自己编写的公式和指标。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参考,但切记,不是照搬。要理解别人的思路,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运用。
总而言之,大智慧如何切换指标,归根结底是在于理解指标的意义,并能根据自己的分析框架,灵活地在工具箱里挑选和组合最适合的工具。这个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