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病入膏肓”这四个字,听着就透着一股绝望。在不少我们处理的案例里,最初看着是小问题,但随着时间推移,发展到最后,真是怎么看都回天乏术。有时候,我觉得这四个字用在某些行业现象、甚至企业经营上,也特别贴切。
我们做这行的,见过太多“船大难掉头”的局面。不少老板,尤其是那些曾经辉煌过的,往往有个误区:只要基础还在,根基够牢,一切问题都可以慢慢解决。这个想法,很多时候就是酿成“病入膏肓”的起点。比如,一个曾经的市场领导者,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慢了,用户体验开始出现一些小的抱怨,团队内部沟通出现壁垒……这些,放在当初,可能只是几个月就能调整过来,但如果就这么“拖着”,日积月累,那股劲儿就彻底没了。
我记得有一次,接触一家老牌的制造业企业。他们市场份额一度非常高,但产品设计总有些陈旧,跟不上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审美和需求。我当时就跟他们负责人提到,这背后反映的是整个产品研发思路的滞后,不仅仅是设计问题。但我得到的回应是,“我们的老客户群体还在,质量过硬就行”。这句话,听着实在。但市场就是市场,它不会因为你过去有多辉煌就停止前进。那股“一股劲儿”一旦断了,再想接上,难度就呈几何级数增长。
更别提那些内部管理上的一些“积弊”。比如,决策流程过长,新人进来难以融入,老员工习惯性地“按部就班”……这些细微的摩擦,如果不去及时疏导,就会变成一股股阻力,让原本顺畅的体系变得沉重而迟钝。当外部环境稍有变化,这种迟钝就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“为什么病入膏肓”这个问题,很多时候就出在决策的惯性上。我们习惯了过往成功的经验,不愿意去承认新的变化,或者说,不愿意承认那些曾经行之有效的方法,现在已经不再适应。这种“温水煮蛙”效应,是很多企业走向无可挽回的隐患。大家都在舒适区里,觉得“还能撑”。
有一年,我们为一个客户做市场策略调整。他们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,传统销售渠道在萎缩,线上渠道的搭建却一直不温不火。我当时提议,要大力投入资源去做用户社群和内容营销,建立品牌黏性。但他们的销售团队,尤其是老销售,普遍抵触,认为“客户都是靠扫街扫出来的”。这种思维上的僵化,让整个转型计划推进缓慢。等到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,市场份额已经大幅下滑,想再重新建立用户信任,就已经到了“病入膏肓”的阶段,很难再拉动。
再举个例子,某个电商平台,早期以低价策略闻名。但随着市场成熟,用户对品质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,平台依然固守“低价”这个核心竞争力,忽视了品质把控和用户体验的提升。结果就是,平台虽然流量依然可观,但用户忠诚度极低,一旦竞争对手推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,用户就轻易流失。这种“一条路走到黑”的思维,也是导致“病入膏肓”的重要原因。
我经常说,很多“病入膏肓”的局面,并不是突然爆发的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就像很多疾病一样,早期也许只是身体发出一些模糊的信号,如果忽视了,小毛病就会变成大问题。在商业世界里,这个“信号”可能是一次用户调研中反复出现的小不满,也可能是竞争对手悄然崛起的一个新模式。
关键在于,我们有没有真正去倾听这些信号。有时候,我们过于自信,或者过于沉湎于过去的辉煌,导致对这些细微变化的感知能力下降。团队里如果有“报喜不报忧”的文化,那问题就更严重了。因为所有的问题都会被掩盖,直到爆发的那一刻,你才会发现,原来情况已经到了“病入膏肓”的地步,而此时,很多资源和机会都已经丧失。
我记得有一次,参与一个科技公司的危机公关。他们的产品出现了一个严重的bug,导致大量用户数据泄露。事后分析,这个bug其实在内部测试阶段就出现过,但当时被一些“不那么重要”的理由给掩盖了。负责人的心态是,“应该问题不大,影响不了主要功能”。结果,最终的损失是巨大的,不仅是经济上的,更是品牌信誉上的。这完全是“病入膏肓”的前兆被忽视,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。
那么,怎么才能避免走到“病入膏肓”这一步呢?我个人的经验是,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要保持一种“敬畏感”和“危机感”。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大,或者市场已经完全被自己掌控。要持续地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,倾听用户的声音,尤其是那些负面的反馈。
其次,要建立一种鼓励“说真话”的文化。团队内部,尤其是高层管理者,要有足够的胸襟去接受批评和不同意见。当问题出现时,第一时间不是去推卸责任,而是去分析问题出在哪里,如何解决。有时候,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建议,可能就是避免“病入膏肓”的关键。
最后,要有勇气去“刮骨疗毒”。当发现某些业务模式、某些产品、甚至是某些团队成员已经成为发展的阻碍时,要敢于做出艰难的决定。这可能意味着要放弃一些熟悉的领域,要承受短期的阵痛,但只有这样,才能为长期的健康发展腾出空间。否则,那些“拖累”只会不断消耗组织的能量,最终将组织拖入“病入膏肓”的境地。
上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