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预判”这个词,听着有点玄乎,但其实在我们日常工作,尤其是在需要跟“不确定性”打交道的时候,简直就是吃饭的家伙。简单说,就是提前猜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然后基于这个猜想,去做点准备。很多人觉得预判就是瞎蒙,或者就是基于经验的直觉,其实远不止于此,它背后有一套相当严谨的东西,只不过有时候不那么容易量化,所以容易被误解。
在我看来,预判是什么意思,就是一种在信息不对称、情况不明朗的情况下,对未来可能走向的一种有依据的推测。它不是简单地“我猜”,而是“基于我对当前情况的理解,再加上对趋势的分析,以及对可能影响因素的考量,我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是什么”。这个“有依据”是关键,没有依据的猜想,那叫“猜测”,不是预判。
比如,你在做产品迭代,看到了用户最近的几个反馈,而且你也注意到行业里几个竞品都在往某个方向发力。这时候,你的预判可能就是“再过三个月,这个方向可能会成为主流,我们的产品也需要跟进”。这个预判的背后,是你对用户需求的洞察,对行业趋势的把握,以及对自身产品能力的评估。
但预判也并非一成不变。就像天气预报,就算有再先进的仪器,也总有误差。更何况我们做的事情,面对的变量更多,人的行为、市场的变化、技术的突破,这些都很难精确预测。所以,一个好的预判,不仅仅是预测“结果”,更重要的是预测“可能性”和“不同结果的可能性权重”,并且为各种可能性准备不同的应对策略。
很多人把预判等同于“经验”,这有一定道理,因为没有经验的积累,你很难对某个领域有深入的理解,也就谈不上预判。我在做市场分析的时候,常常会回顾过去几年的案例,看哪些策略有效,哪些无效,为什么。这些经验就像是数据库,当你面对新情况时,大脑会快速检索,找到相似的模式。
但仅仅有经验是不够的。经验是“过去有效”的总结,而预判需要的是“未来可能有效”的推断。这就需要逻辑的支撑。比如,你看到用户最近在某个功能上停留时间变长了,经验告诉你这可能是个好信号。但你的逻辑会进一步分析:是因为用户喜欢这个功能?还是因为功能难用,用户卡在这里了?预判就要求你不能止步于表面的“喜欢”,而是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,并以此推断未来的用户行为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团队在为一个新功能做用户调研。初期的反馈很正面,大家普遍表示喜欢。按照经验,我们觉得可以快速上线了。但负责数据分析的同事,他更注重逻辑,他发现虽然大家口头上说喜欢,但在测试环境中,实际使用这个功能的用户比例并不高,而且完成流程的比例也很低。他提出的预判是:用户嘴上说喜欢,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方便,或者这个功能并没有真正解决他们的核心痛点,如果强行上线,转化率会很低。最终我们听取了他的建议,花更多时间优化了流程,事实证明,他的预判是正确的。
所以,预判是经验和逻辑的结合体。经验提供基础数据和模式识别,逻辑则负责分析因果关系,并进行推理。两者缺一不可。
说到预判是什么意思,很多人可能只想到“我们要做什么”。但一个成熟的预判,其实涵盖了更多维度。比如,“何时做”和“如何做”。
“何时做”非常关键。就算你预判到一个方向是对的,但如果时机不对,可能投入大量资源后,市场还没准备好,或者已经错过了最佳窗口期。比如,早在十年前,就有公司尝试过做类似今天非常流行的短视频社交,但当时的移动互联网环境、用户习惯、技术支持都不成熟,最终失败了。而十年后,当一切条件都成熟时,这个模式就爆发了。
“如何做”同样重要。即便方向确定,执行方式也千差万别。是直接推出一个完整的产品?还是先做一个最小可行性版本(MVP)?是重点突破某个核心用户群体,还是广撒网?这些都需要预判。我在一家做互联网教育的公司时,曾经有一个关于引入AI助教的设想。大家的预判都认为AI助教能提高效率,但对于如何引入,有两种声音:一种是立即大规模部署,替代一部分人力;另一种是先在小范围试点,作为辅助工具,逐步优化。当时我们选择了后者,因为它更符合我们对技术成熟度和用户接受度的预判。事实证明,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,让我们避免了初期可能出现的技术故障和用户抵触。
所以,预判不是一个单一的结论,而是一个多维度、多层次的思考过程,它需要你对“做什么”、“何时做”、“如何做”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规划。
当然,预判的道路上充满了挑战。最直接的就是认知偏差。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受到各种偏见的影响,比如“确认偏差”,就是我们倾向于寻找和解释那些支持我们原有观点的信息。这就导致我们可能忽略那些不利于我们预判的信息。
还有“锚定效应”,我们可能过分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,即使后面有新的、更可靠的信息出现,也难以调整我们的判断。我在做竞争对手分析时,有时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点,但因为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对某个对手的基本认知,所以会不自觉地忽略这个新信息,直到它发展到很明显的地步才后知后觉。
此外,信息噪音也是一个大问题。互联网时代,信息爆炸,真假难辨,有用的信息被淹没在大量的低质量信息中。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真正有价值的、能够支撑预判的信息,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训练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判断力。
例如,在一次产品推广活动中,我们收到了很多用户反馈,其中一部分是关于产品体验的,一部分是关于营销活动的。如果不能清晰地区分哪些是核心产品问题,哪些是营销层面的意见,并且知道哪些反馈更能代表大多数用户的真实想法,我们的预判就会失焦,导致资源错配。
既然预判如此重要,那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预判呢?我认为,这更像是一种能力的培养,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。首先,需要 持续学习 。这包括学习新的知识、了解行业动态、关注技术发展。只有知识储备足够,才能在面对新问题时,有更多的参考和依据。
其次,要 保持开放的心态 ,愿意接受不同的观点,即使这些观点与你自己的预判相悖。多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,听听他们的想法,有时一个无意的提问,就能让你看到自己忽略的盲点。
最关键的,我觉得是 复盘 。每一次预判,无论准确与否,都应该进行复盘。看看当初的预判是基于哪些信息,哪些逻辑,哪些 assumptions(假设)。最后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?是信息不准确?逻辑推理有问题?还是遇到了我们没有预料到的黑天鹅事件?通过复盘,我们可以不断优化我们的预判模型,提高准确性。
我曾经在一家公司,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就是每周都会有一个“错误预判分享会”。大家把自己上周做的预判,以及最终结果,还有其中的原因都拿出来讲。一开始大家还有点不好意思,但慢慢地,大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,互相都能从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中获益。这种机制,正是对预判能力一种很好的培养。
总而言之,预判是什么意思,它不是魔法,也不是神算,而是一种基于现有信息,运用逻辑和经验,对未来可能趋势进行的有依据的推测,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准备的能力。它贯穿于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,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武器。
下一篇